可感、可探、可听,博物馆里看今昔
时间:2025-06-04 12:39:53来源:人民日报
最近,北京的博物馆格外热闹。首届北京博物馆季从5月18日持续至10月8日。端午假期,围绕“文物告诉你 何以中国节”主题,51项展览和文化活动举办,观众在博物馆中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。

北京市有备案博物馆和类博物馆近300家,2024年接待观众约1亿人次。走进博物馆,读懂一座城。在一座座可感、可探、可听的博物馆里,观众了解古都今昔,触摸历史细节。

——编 者

可感:数字光影讲述北京通史

70万年人类史、1万年文化史、3000余年建城史、870年建都史……北京历史悠久,文脉绵长。如何向人们讲述北京的历史?利用数字技术,首都博物馆“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——北京通史陈列”(以下简称“通史陈列”)为观众开启跨越时空的沉浸式探索之旅。

地壳上升,海水退去,随着剧烈的板块运动,太行山山脉与燕山山脉抬升,北京永定河发源……一段“北京湾”自然地貌的形成过程,生动呈现在观众面前。“太震撼了,真实的视觉体验,比书本上的知识更鲜活。”北京市八一学校的一名学生说。

序厅中间,一个巨大的立体白模沙盘,随着光影变化,辽金元明时期的城址和五大水系的影像依次叠加,北京城市格局的演变清晰明了。环绕四周的立面投影,则通过呈现不同方位的地理环境,并交融城市天际线景观,构建起“俯瞰环视”的展示空间。

“这个展项模拟卫星视角,模拟数字水墨写意风格,营造出兼具科技感与历史感的氛围。”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、“通史陈列”多媒体展项设计负责人王之纲说,“以技术为媒介,可以将历史转化为可感知的叙事,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表达。”

步入元明清展厅,地面投影技术展示北京中轴线的平面格局变化,玻璃墙与透明LED屏叠加展示中轴线规划图,营造出沉浸式体验。

“依托充分的史料研究,创作团队基于高精度点云实景扫描、建筑复原图等搭建三维模型,让观众直观理解北京中轴线的形成。”首都博物馆展览部设计师钟梅介绍。

再现“北京人”一天的生活、复原西周时期燕国战车、体验辽代延芳淀春捺钵场景……循着中华文明的演进脉络,应用数字技术,历史细节变得可感可触。  可探:遗址之上探秘汉代文明

历经10余年改造,5月20日,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新馆向公众开放,推出常设展览“勃碣都会 幽燕华章——西汉广阳国历史文化展”,以及临时展览“汉风轪华——马王堆生活艺术特展”。

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馆长杨志国介绍,大葆台遗址于1974年6月发现,是距今2000多年前西汉广阳顷王刘建及其王后的墓葬,也是北京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、等级最高、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墓葬,2021年入选“百年百大考古发现”。1983年12月,在大葆台遗址上建成了国内首个汉代遗址类博物馆。

新馆建筑外观呈覆斗式造型,四面放坡,配合以夯土立面。考古发现的金代水井,被设计成外庭院景观。封土堆融入了绿化步道,形成独特的参观流线。

走进博物馆,穿过下沉式廊道,只见数个玻璃展柜内,一件件上世纪70年代的考古文献,带领观众回顾广阳王陵发现、发掘的过程。进入展厅,鎏金铜铺首、螭虎纹玉佩、玉舞人、象牙六博棋子等200余件出土文物,配合光影数字动画等,分为“北土汉邦”“长乐未央”“题凑礼藏”3个部分,勾勒出一幅汉代文明画卷。

展览最大看点当数蜚声海内外的“黄肠题凑”。“黄肠题凑”一词最初见于《汉书·霍光传》,描述的是西汉最高等级的墓葬制度。杨志国介绍,“黄肠”指黄色的柏木芯,“题凑”指将柏木截成长90厘米、直径10厘米,层层平铺、叠垒,木头端头都向内排列。广阳顷王刘建的长方形墓室由15880根黄色柏木垒成,极尽奢华。

“‘黄肠题凑’的发现,为西汉诸王葬制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,也是考古学增强历史信度、活化历史场景的一个突出实例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、研究员白云翔说。

“博物馆将以此次开馆为新起点,持续发挥文化传播功能,打造北京地区汉代文明展示中心,推动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。”杨志国表示。

可听:京音乐里品古都韵味

北京东城禄米仓胡同内,北京文博交流馆,走进四进院落,红墙黛瓦,格外清幽。

上午10时,几名身着古代乐师服装的京音乐传承人缓缓出场。只见他们手持乐器,凝神演奏古老的曲牌《垂丝钓》。一时间,繁笙脆管,余音绕梁,观众静坐,沉浸在悠悠古乐中。

智化寺京音乐以管子、笛、笙等吹管乐器为主,辅以云锣、鼓等打击乐器,曲调古朴典雅,空灵悠扬。智化寺京音乐从宫廷传入民间,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,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“活化石”,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“师父要求严格,一字一句地教唱,直至烂熟于心方可脱谱演奏。”智化寺京音乐第二十七代传承人胡庆学说。

如何让古乐被更多人了解,同时提升博物馆的吸引力?

思考带来实践。2004年,京音乐队成立。从那时起,除周一外,每天10时、15时,胡庆学和其他乐师坚持为观众展演并讲解,从最初观众寥寥到最多时一天3000多名观众。

“京音乐以曲牌为单位,单独演奏的称为只曲,更多曲牌串联在一起称为套曲。目前保留下来4部套曲,一部套曲由10多个曲牌组成,演奏时长近1个小时。”北京文博交流馆管理处王娅蕊说。馆内设有京音乐专题展览和互动屏,观众可欣赏音乐、体验云锣演奏。乐队还经常到学校、博物馆、文化馆等地交流展演,举办音乐文化节、校园课堂等活动。

链接

“青培计划”,与博物馆之城同行

“在古代,一年有七十二候,与十二月、二十四节气相加,合为108,因此钟鼓敲击共108响。”鼓楼二层展厅,北京市钟鼓楼文物保管所副所长张继普细致讲述,来自北京地区博物馆的23名青年科研人员听得认真。

与此同时,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彝伦堂,北京市文物局2025年度“青年人才培养计划”(以下简称“青培计划”)博物馆班第一课开讲。以“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培训”为题,北京市大运河博物馆(首都博物馆东馆)筹备处副主任张杰为30余名学员讲授第一课。

“北京市文物局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式,通过实施‘领军工作室’‘精培计划’‘双培计划’‘青培计划’等,培养出一大批青年文博人才。”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其中“青培计划”已开展3年,培训青年人才257名。

“青培计划”分博物馆、文物保护、考古3个班级,开设《北京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》《文物保护概述》《中国石窟寺考古》等一系列课程,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庆伟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等专家主讲。

“青培计划”文物保护班学员、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业务部副主任王申撰写的《明弥勒庵十方禅院铜钟考》,作为优秀成果被推荐到《北京文博文丛》发表。“只有不断提升研究能力,才能更好地做好历史文化遗产内涵的挖掘与阐释,讲好文物故事。”王申说。

标签:

  • 上一篇文章: 青海2025年科技活动周启幕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最后一页
  • 最新
  • 可感、可探、可听,博物馆里看今昔

    最近,北京的博物馆格外热闹。首届北京博物馆季从5月18日持续至10月

  • 青海2025年科技活动周启幕

    举办科技活动周,就是要让广大民众近距离感受科技的魅力,了解科技

  • 广西旱情明显缓解 此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.2亿元

    5月8日,广西壮族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、广西壮族自治

  • 港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 科网股、新消费股表现亮眼

    港股三大指数17日齐涨,截至收盘,香港恒生指数涨338 16点,涨1 61%

  • 选择转行的年轻人,在新职业中“找到自己”

    宠物殡葬、陪诊服务、AI训练……近年来,年轻人的职业领域不断拓展

  • 广西大力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“小切口”改善“大民生”

    清晨,长跑爱好者在公园新修建的健身步道上奔跑;傍晚,孩子们在家

  • 让产业工人学历、能力双提升!全国总工会等四部门联合印发

    全国总工会、教育部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、全国工商联日前联合印发

  • 中部地区首座汽车博物馆:见证中国汽车工业变迁

    从黑白老照片到声光电装置,从历史课本中的老汽车到科技感满满的未

  • (寻味中华|文博)观长信宫灯 窥西汉风云

    中新社石家庄3月5日电 题:观长信宫灯 窥西汉风云作者 牛琳 吕

  • 2024年西藏普兰口岸货物进出口贸易额超2000万元

    中新社拉萨2月15日电 (贡桑拉姆 格热)记者14日从西藏自治区普兰出

  • 住户是否有权改变房屋门朝向?侵权了吗?

     内开门改为外开门,侵权了吗?广州日报讯 (全媒体记者章程)未经

  • 880万架 算力产业量质齐升

    科研人员在位于西部(成都)科学城的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巡检机房

  • 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:镇江“守护大江豚影”夺金

    日前,由共青团中央、中央社会工作部、民政部、水利部、文化和旅游

  • 福建:“青蓝接力”促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

    中新网福州12月5日电 (记者 闫旭)加拿大工程院院士、为安科技有限

  • 青藏高原首个百万千瓦气电支撑新能源项目并网

    中新社西宁11月30日电 (薛皓镁 李江宁)11月30日,青海格尔木燃机

  • 算法向上向善 守护网络风清气朗

    算法偏好不能任性了。近日,中央网信办秘书局、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

  • 旅游
    • 新野县法院举办“庆五一 迎五四”系列活动

    • 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:清明祭英烈 重走长征路 快播报

    • 每日热闻!推荐一款适合男生骑的电摩,动力强提速快,皮实耐用

    • ​信阳富地燃气公司为“西亚城”开业加油“打气”